三河坝位于广东省大埔县境内,是梅江、汀江和梅潭河三江交汇的咽喉要地,自古就有\"得此控闽赣,失此失潮汕\"的战略地位。这里地势险要,江水湍急,两岸山势陡峭,形成了天然的军事屏障。在中国革命史上,1927年\"八一\"南昌起义军在此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阻击战。正是这场惨烈的三河坝战役,为革命保存了宝贵的火种,才有了后来的井冈山会师。可以说,没有三河坝战役的浴血奋战,就没有中国革命的新局面。
三河坝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,历来都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。1927年南昌起义爆发后,中共中央审时度势,决定在工农运动基础较好的湘、鄂、粤、赣四省发动秋收起义。为此,中央特派张太雷同志南下广东组建中共广东省委,要求省委全力在东江地区接应南昌起义军。从8月下旬开始,粤东各县的革命群众在起义军到达前就纷纷揭竿而起,组织武装暴动,为迎接起义军创造了有利条件。
展开剩余68%1927年9月18日,南昌起义军一万余人在周恩来、贺龙、叶挺、刘伯承、朱德等革命领袖的率领下,从福建长驱直入广东大埔。起义军兵分两路:主力部队8000余人沿韩江水陆并进,向潮汕地区挺进;朱德则率领3000余名将士留守大埔三河坝,担负起阻击追兵、掩护主力的重任。这支留守部队主要由周士第任师长的第二十五师组成,他们将在三河坝这片热土上谱写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。
当主力部队向潮汕进军后,朱德率领起义军第二十五师等部在三河坝构筑防御工事。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牵制国民党追兵,为主力部队在潮汕地区的行动争取时间。起义军将士们利用三河坝的有利地形,在笔枝尾山等制高点修筑战壕,架设机枪阵地,做好了迎击敌人的充分准备。当地工农群众也积极支援,为部队运送粮食弹药,救治伤员,军民团结一心,誓死保卫革命火种。
10月1日清晨,战斗的号角终于吹响。国民党钱大钧部以优势兵力向起义军阵地发起猛攻。起义军将士在东江工农军的配合下,凭借有利地形顽强抵抗,多次击退敌人的进攻。午后,朱德在河滩的竹林里召开军事会议,他目光坚毅地对军官们说:\"同志们,我们一定要死守三河坝,为主力部队在潮汕的战斗创造有利条件!\"傍晚时分,不甘失败的敌人调集重炮和机枪,对笔枝尾山主阵地进行狂轰滥炸。夜幕降临后,敌军又派出20多艘船只强渡韩江。朱德沉着指挥,命令部队\"半渡而击\",起义军将士集中火力,将敌船一一击沉。深夜,部分敌军成功登岸,七十五团团长孙一中身先士卒,率领战士发起反冲锋,全歼了300多名上岸之敌。
10月2日,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。敌人在猛烈炮火掩护下再次组织渡江。虽然起义军英勇反击,仍有数百敌军突破防线。危急关头,七十三团一部奋勇出击,将这股敌军消灭。与此同时,另一路敌军从韩江下游20里处成功渡江。由于敌众我寡,起义军陷入苦战。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,师参谋处长游步瀛同志腹部中弹,壮烈牺牲。起义军将士们含着热泪,继续坚守阵地。
10月3日拂晓,浓雾笼罩着三河坝,战斗却愈发激烈。七十五团将士浴血奋战,连续击退敌人多次进攻,团长孙一中在激战中负伤。最悲壮的一幕发生在笔枝尾山顶阵地,七十五团第三营在营长蔡晴川指挥下,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,弹药耗尽后与敌人展开白刃战。最终,蔡晴川和全营官兵全部壮烈牺牲,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革命军人的壮丽篇章。
此时,敌军已对起义军形成三面包围之势。起义军经过三天三夜的浴血奋战后,弹尽粮绝,处境极其危险。为保存革命力量,指挥部决定实施\"次第掩护,逐步撤退\"的战术。10月3日晚,部队开始有序撤离,担任掩护的七十五团部分官兵坚守到4日清晨6时,才最后撤出阵地。
撤离三河坝的起义军余部在朱德、陈毅等将领的带领下,突破敌人的重重围堵,历尽艰险抵达饶平。10月5日,部队在饶平茂芝进行休整。就在此时,从潮汕方向溃散的起义军战士带来了主力部队失败的消息。面对这一重大变故,革命前途顿时陷入迷茫。是继续前进还是另寻出路?部队下一步该何去何从?这些生死攸关的问题,严峻地考验着每一位革命者的智慧和勇气。
发布于:天津市秦安配资-线上配资网址-炒股配资开户网-股票怎么配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