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 褚思雨 郭纪轩
月初的清晨,一阵清脆的手机提示音,为在外求学的小林(化名)捎来如期而至的温暖——济宁921儿童基金会的500元助学款精准到账。这声寻常的提醒,如同永不迟到的时钟,已在她的求学路上回响了十个春秋。这笔跨越十载的资助,不仅为她卸下了经济重担,更在心底播下了向阳而生的种子。而这份温暖的源头,来自济宁921儿童基金会成员们跨越十载的爱心约定。
“最初萌生做公益的念头,其实源于一场再寻常不过的同学聚会。”济宁921儿童基金会发起人之一张伟的回忆,揭开了这段善举的序幕。十年前,一群久别重逢的校友围坐在一起,聊起近况时,有人提议“不如让这份同学情更有意义些”,这话瞬间戳中了所有人的心。恰逢新闻里报道了嘉祥一对姐弟因家庭变故濒临辍学的事情,众人当即发起捐款,首笔4800元善款不仅为姐弟俩购置了书本、衣物等爱心物资,剩余的款项还帮扶了一位身患白血病的患儿。
零散的善举如同点点星火,逐渐汇聚成定向帮扶的决心。“我们虽不富裕,但每人每月凑点钱,或许就能改变困境孩子的命运。”西苑医院济宁医院副院长、基金会成员王建明的话,道出了这群人的朴素初心。这份真诚的想法,迅速得到30名同窗、好友的响应,济宁921儿童基金会由此诞生。
基金会成立之初便立下“铁规”:每月为受助学子定向捐助500元,专人负责与孩子、家庭对接,确保资助“不断线”。从机关单位的普通干部到企事业单位的职工,从城市白领到个体商户,这群平均年龄超30岁的校友,以每人每月50元的“微贡献”,开启了一场跨越十年的爱心长跑。当初15人的团队已壮大至30人。
“这些年,有同学换过工作、搬过好几次家,甚至有人遇到过难处,但每月的捐款从未落下过。”张伟的语气里满是感慨。十年来,校友群里的月度捐款提醒,早已成为无人缺席的“必修课”。这份不动声色的坚守,让3名困境学子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显著改变:曾经因贫困而焦虑的小静(化名),如今成长为品行优良的孩子;一度濒临辍学的小林(化名),顺利叩开了高校的大门;性格内向的小琪(化名),在持续的鼓励中变得开朗自信。
十年点滴汇聚,基金会累计捐款额已达18万元。这份以“同学情”为起点的善意,如同涟漪般不断扩散——有人带着家人加入,有人邀请同事、朋友参与,越来越多爱心人士主动融入这场公益接力。9月21日,在基金会十周年纪念日这天,成员们的心声道出了公益的真谛:“公益不是一个人做了很多,而是很多人各做了一点点,然后把这一点点坚持了很久很久。”
从一场聚会的灵光一闪,到十年如一日的躬身践行,这份融入日常的坚守,这份扎根平凡的大爱,正是新时代文明最温暖的底色。
秦安配资-线上配资网址-炒股配资开户网-股票怎么配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