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娱乐圈有点意思。你以为春晚的记忆只能在大年三十重播?错!前央视春晚总导演哈文突然在社交平台发了句“《戏台》真好”,这事儿像一颗石子扔进平静湖面——涟漪可不小。毕竟,这不是普通人随手点赞,而是春晚曾经的掌舵人亲自下场给陈佩斯新电影撑腰。
说到陈佩斯,不少年轻网友可能要百度一下,但咱爸妈那一代,提起他和朱时茂的小品,那可是家喻户晓。《吃面条》《警察与小偷》,这些段子当年比现在抖音热门还火。不过后来他退出春晚舞台,一头扎进话剧圈。这次拍电影《戏台》,没想到让半个老艺术家圈都坐不住了。
翻开片方公布的支持名单,全是八九十年代春晚上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大咖:朱时茂、蔡明、潘长江、倪萍……仿佛直接把电视机里的回忆搬到了电影院。有趣的是,这些宣传阵容里几乎见不到什么流量小生或者当红女星,全靠资深艺人自带情怀buff。朱时茂甚至录视频卖力安利,蔡明更是在直播间感动到两度落泪。这种场景,说实话,比今年夏天西瓜还甜。
不过,说起哈文,就不得不提她那几年搞过的“大动作”。广告砍掉了、微信摇一摇玩起来了、小品比例也加码,就是赵本山缺席成谜。当年网上吵得热火朝天,有说理念不同,也有猜测私人恩怨。不管怎么讲,这批老艺术家离开舞台后,各自闯出了新天地。有人做综艺,有人成影视老板,还有像陈佩斯这样,把喜剧当成终身事业研究到底。
这部《戏台》讲的是民国时期的故事,但背后的看点其实更像一次“情怀联欢会”。黄渤、姜武等实力派加盟,让影片既有票房担当又多了一份传承意味。而海报上的宣传语“台上见真章”,听着就让人想起小时候电视机前全家围坐守岁的温馨画面——只不过,现在变成中老年观众组团走进影院重温青春记忆罢了。
票房数据出来后,一个细节特别扎心:首日观影者平均年龄45岁往上跑,中青年几乎集体隐身。不少阿姨叔叔穿着确良衬衫来捧场,看完直呼过瘾;而年轻情侣则表示:“他们到底在笑啥?”抖音评论区里,“陪爸妈看电影”的留言满屏飞舞,还有网友调侃:“爷爷非要加陈佩斯微信。”如果不是电影院灯光太暗,我都能想象出现场气氛有多欢乐又魔幻。
但问题来了,为啥这些经典演员能掀起这么大水花?难道仅仅靠回忆杀就够了吗?其实远远不止如此。在如今网络段子横行、“谐音梗”遍地走的大环境下,陈佩斯坚持做严肃喜剧,坚持不用烂梗、不拼流量,他创办表演学校教学生基本功,在采访中反复强调:“真正好的喜剧,是让你笑着流泪。”这种近乎固执的坚持,在快餐文化盛行时代显得格外稀缺,也难怪被不少同龄艺人视作宝贝疙瘩。
当然啦,也不是所有声音都是赞美。一部分00后吐槽看不懂剧情,“传统包袱太古早”;还有粉丝用对比图恶搞,“一个撑票房,一个刷情怀”,甚至把德云社和传统相声拉出来对标PK。但更多中年网友却觉得:“终于看到正经逗乐人的作品,不用担心低俗桥段抢镜。”
片方请来年轻导演操刀宣发,用短视频制造冲突感,比如“德云社VS陈氏喜剧”、“网络包袱PK经典幽默”等等,把争议炒到顶点。但结果却是一边倒地分层——60/70后沉浸式追忆童年,00/10后一脸懵逼找WiFi信号。“谁才是真正懂幽默的人?”这个问题怕是暂时没有答案,不过至少证明了一件事:经典从未被遗忘,只是需要一个合适契机重新唤醒大家共同记忆罢了。
豆瓣短评区最高赞写道:“看着他们慢慢变老,我突然鼻头一酸。”三千多个点赞秒杀专业影评分析帖。有时候,人们去影院并不仅仅为了哈哈大笑,更是一种仪式感,是跟过去自己的一次悄悄握手,也是给那些坚守理想的人送上一份迟来的敬意吧?
值得玩味的是,《戏台》计划拍续集,还可能邀请赵本山客串。但具体合作条件双方始终含糊其辞。这是不是意味着,当年的春晚“双雄”真的要同框飙戏?还是说只是留个悬念吊大家胃口?连影院经理都忍不住吐槽:“下午档排片全靠阿姨们撑起来,要是哪天赵本山出现,大概得临时加座位。”
最后,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个“小品时代”。无论你爱的是哪位演员,是不是也曾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候,对着屏幕傻乐或落泪呢?现在这些艺术家依然站在聚光灯下,他们还能再次打动我们吗,对此你怎么看?
#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#
秦安配资-线上配资网址-炒股配资开户网-股票怎么配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